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施蕴渝教授调研我院并作学术交流
4月2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施蕴渝教授来我院调研交流。北仑区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俞群芳、秘书处秘书长毕庆飞,北仑区科技局综合科夏嵘同行。我院周德敏院长、林文翰副院长、宋书香副院长,各研究中心技术骨干及行政团队陪同调研并进行学术交流。
施蕴渝院士一行首先参观了我院科研实验室,深入了解我院科研平台建设情况。周德敏院长详细介绍了实验室配置情况。研究院组建大洋生物医药研究中心、生物技术药物研究中心、高端药物制剂与药用材料研究中心及共享开放的新药研发分析测试中心等四大中心,建有海洋资源库、合成生物学实验室、生物技术实验室、高端制剂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和技术平台、质谱测试平台、影像学平台等,为我院的药物研发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撑。
施蕴渝院士一行考察我院科研平台
座谈会上,周德敏院长对施蕴渝院士的来访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我院主要科研方向、研究内容和发展目标定位。
座谈交流现场
随后,周德敏院长以“蛋白质精准修饰驱动的生物药创新及升级换代”为题作学术报告,向施院士讲述了他实验室近年来的重要工作,包括基于病毒合成生物学-终止密码编码非天然氨基酸的基础理论研究、利用PEG修饰来解决蛋白质药物易于被蛋白酶降解和被自身抗体中和的问题、以及流感疫苗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周院长从解决困扰蛋白质药物的瓶颈讲起,通过引入终止密码子,编码人工合成的非天然氨基酸对需要修饰的把手氨基酸位置进行标记,再通过化学反应将PEG定点连接到把手氨基酸上,达到修饰效率高、产物质量可控的目的。
周德敏院长作报告
周院长重点介绍了我院科研团队近期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发表的在疫苗研究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在小鼠模型上实现了流感病毒感染治疗肺癌而不引起感冒,以及预防黑色素瘤、乳腺癌和结直肠癌向肺部转移的目标。该发现为个性化肿瘤治疗提供了一种新型治疗策略,具有极大的临床转化和应用价值,未来将在研究院进行转化落地。
随后,施蕴渝院士作题为“线粒体功能缺失与退行性疾病”的学术报告,介绍了线粒体的重要生理功能及其在多种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她指出,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是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病、肌肉萎缩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的原因。线粒体具有自己的基因组、复制与转录系统,编码了氧化磷酸化系统中的13个组分。与核基因组类似,线粒体的rRNA也存在甲基化等表观遗传修饰,调控线粒体的生理功能。线粒体TFB1M是一个特异性地对线粒体12S rRNA上helix45的相邻双腺嘌呤进行双甲基化的甲基转移酶,在维持线粒体的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
施蕴渝院士作报告
施蕴渝院士通过解析人源TFB1M与核糖体12S rRNA的helix45(h45)以及SAM(S-腺苷甲硫氨酸)三元复合物,以及TFB1M-h45二元复合物的结构,揭示了TFB1M的催化机理,并进一步通过细胞生物学等手段揭示了TFB1M对线粒体ATP生成以及氧化磷酸化系统组分的表达具有重要影响,表明该修饰对于线粒体核糖体的组装是必不可少的。
学术报告结束后,施蕴渝院士同我院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入探讨,整场交流互动积极活跃。针对我院科研人员提出的关于线粒体rRNA甲基化、线粒体与其它细胞器之间的交流等一系列问题,施蕴渝院士作进一步阐述。
交流最后环节,施蕴渝院士对我院目前的在研项目给予指导交流,并提出未来在生物药物以及海洋资源探索等方面合作的可能性。周德敏院长感谢施蕴渝院士对我院科研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表示非常期待未来同施蕴渝院士团队有进一步的合作。
调研专家领导合影